2001-05-02 |
知識經濟與學校經營 |
張明輝 |
|
2002-08 |
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 |
吳清山 |
|
2003-01 |
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 |
吳清山 |
|
2002-08 |
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 |
吳清山 |
|
2001-05-02 |
知識經濟與教育轉型 |
湯志民 |
|
2001 |
知識經濟體系下學校行政的使命 |
林天祐 |
|
2009-05 |
知識領導: 理論與研究 |
吳清山; 賴協志 |
|
2007-07 |
知識領導理念及實施策略 |
吳清山; 賴協志 |
|
1989-06 |
石頭投水的人生體驗 |
林佩蓉 |
|
2009 |
研擬「社區互助式教保服務管理辦法」(草案) |
邱志鵬 |
|
2009 |
研擬幼兒園課程與教學評量表 |
林佩蓉 |
|
2010 |
研擬幼托整合後幼教、幼保科系培育教保員及助理教保員學程及其審查認定辦法草案 |
邱志鵬 |
|
2011 |
研擬推動友善教保服務實驗計畫非營利幼兒園相關規範 |
歐姿秀; 陳淑琦; 李淑惠 |
|
2010 |
研擬推動友善教保服務實驗計畫非營利幼兒園相關規範 |
歐姿秀; 李淑惠; 柯秋桂; 陳淑琦; 簡瑞連 |
|
2009 |
研擬推動友善教保服務實驗計畫非營利幼兒園相關規範 |
歐姿秀; 李淑惠; 保心怡; 柯秋桂; 陳淑琦; 簡瑞連 |
|
2008 |
研擬新住民子女學前教育輔導計畫 |
林佩蓉 |
|
2013 |
研擬非營利幼兒園辦法(草案)及友善教保服務計畫執行成效評估及專業知能建構專案 |
歐姿秀; 陳淑琦; 李淑惠; 張召雅 |
|
2000 |
「研究本位」的決策:美國國會「全國閱讀研究小組」研究報告的啟示 |
林天祐 |
|
2011-10 |
研究與實務對話:2011特殊教育暨早期療育學術論文研討會 |
蔡昆瀛 |
|
2010-10 |
研究與實務的對話2010特殊教育早期療育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
蔡昆瀛 |
|
2012 |
研究與實務的對話2012特殊教育早期療育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
陳淑瑜; 蔡昆贏 |
|
2008-10 |
研究與實務的對話: 特殊教育暨早期療育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2008 |
蔡昆瀛 |
|
2010-10 |
研究與實務的對話: 特殊教育暨早期療育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2010 |
蔡昆瀛 |
|
2011-10 |
研究與實務的對話: 特殊教育暨早期療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2011 |
蔡昆瀛 |
|
2012-10 |
研究與實務的對話: 特殊教育暨早期療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2012 |
陳淑瑜; 蔡昆瀛 |
|
2009-10 |
研究與實務的對話: 特殊教育暨早期療育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2009 |
蔡昆瀛 |
|
2009-10 |
研究與實務的對話:2009特殊教育暨早期療育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
|
2007 |
研究表現≠教學表現 |
吳清山 |
|
2007-10 |
研究表現≠教學表現 |
吳清山 |
|
1987 |
研習叢書 |
熊曣 |
|
2002-06-19 |
破繭:螃蟹戶外生態教室設置之行動研究 |
鄭清海 |
|
2015 |
磨課師(MOOCs)對視覺藝術學習者想像力與創作表現影響之研究 |
劉光夏 |
|
2003-06-01 |
社交能力訓練介紹 |
李姿瑩 |
|
2012 |
社區優質(永續)發展成環境教育場域(環境學習中心)之研究整合型計畫-「永續校園」學校轉化為社區環境學習中心之適配性評估與運作策略研究 |
高翠霞; 高慧芬 |
|
2011 |
社區優質(永續)發展成環境教育場域(環境學習中心)之研究整合型計畫-「永續校園」學校轉化為社區環境學習中心之適配性評估與運作策略研究 |
高翠霞; 高慧芬 |
|
1997 |
社區參與學習的理念 |
陳麗華 |
|
1996-04-17 |
社區參與學習的理念 |
陳麗華 |
|
1997 |
社區參與學習的理念和實施 |
陳麗華 |
|
1998-05-20 |
社區學校與社區教師 |
王秀雲 |
|
2004-08 |
社區專題式學習在國小高年級鄉土課程之應用研究:以秀山社區黃昏市場專題為例 |
王慧勤 |
|
1996-04-17 |
社區文化精神堡壘之一日新國小 |
簡毓玲 |
|
1999-05-21 |
社區時代來臨的校園文化再造 |
王秀雲 |
|
2003-04-09 |
社區有教室:九年一貫課程與社區學校化的實踐 |
陳浙雲; 余安邦 |
|
2003-04-09 |
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逢與對話 |
余安邦 |
|
2005 |
社區本位環境行動課程建構之研究(I) |
高翠霞; 蔡崇建 |
|
2006 |
社區本位環境行動課程建構之研究(II) |
高翠霞; 蔡崇建 |
|
2007 |
社區環境行動課程的發展與建構-側寫一個台灣的案例 |
翁俊棋; 高翠霞 |
|
1996-04-17 |
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與作法 |
林振春 |
 |
2020-12 |
社工師與心理師跨專業合作的成功經驗--以大臺北地區為例 |
王文欽; 束義正; Wang, Wen-chin; Shu, Yi-cheng |
|
1997-12 |
社會中的心智:高層次心理過程的發展 |
Vygotsky原作, L. S.; Cole等編, Michael; 蔡敏玲; 陳正乾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