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06 |
衣帶漸寬終不悔-給幼獅科學妹 |
李靜曄 |
|
1995-08 |
表現評量 |
Meisels, Samuel J.著; 幸曼玲譯 |
|
1985-05 |
被忽略的兒童-給幼兒教育者的建議 |
呂瑞桃譯 |
|
1999 |
被虐兒的認識與輔導 |
薛文光 |
|
2006 |
西方社會對兒童期洞見:從洛克到史巴克具有影響力的兒 童模式 |
陳正乾譯 |
|
2006-09 |
西方社會對兒童期的洞見: 從洛克到史巴克具有影響力的兒童模式 |
Cleverley), 約翰.克萊佛雷(John; phillips)作, 丹尼斯.菲利浦斯(D.C.; 陳正乾譯 |
|
2005 |
規劃適性幼兒教育宣導計畫 |
林佩蓉 |
|
1979-07 |
視聽器材在幼兒教學上的應用 |
甘漢銧 |
|
1991-06 |
親子之間一愛的溝通觀看孩子的心靈世界 |
dr. D. Jeanne Callihan; 薛文光譯 |
|
2011 |
親子互動下難養育和好養育幼兒反應與母親教養行為之研究 |
王珮玲; 黃玉菁 |
|
2005 |
親子共讀:培養孩子閱讀的熱情 |
陳銀螢 |
|
2009 |
親子天下實戰教養系列--選中小學/幼稚園關鍵一百問 |
林佩蓉 |
|
2013-12 |
親子情緒教養之代間移轉--以臺北市幼兒園家長為例 |
郭沛衡; 金瑞芝; 陳麗伃; 廖先怡; 丁珮勻; 吳宛庭 |
|
2020 |
親子遊戲互動與影音回饋介入方案對親子關係之成效探討 |
陳銀螢 |
|
1988-04 |
親密的親子關係與健全的人格發展 |
魏惠貞; 孫沛德 |
|
2009-06 |
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實務操作方法的探討 |
王珮玲 |
|
1996-06 |
觀察兒童 |
王慧敏 |
|
1991-06 |
觀看孩子的心靈世界 |
津守真; 林佩蓉整理 |
|
2007 |
解開孩子成長的密碼—0-6歲嬰幼兒發展手冊 |
林佩蓉; 黃于庭; 許惠茹 |
|
1996 |
討論過程中的互動—年齡與推理能力的影響 |
幸曼玲; 柯華葳 |
|
2020 |
記憶歷程影響聽損兒語言表現之潛在因子 |
羅明; 李翊瑞; 林怡秀; 陳修元; 陳姵樺; 林卓垣 |
|
1991-06 |
訪成長學園--保心怡主任 |
何文蒂; 陳怡吟 |
|
1993-10 |
詮釋的聲音:質的研究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 |
Walsh; Daniel, J.; 陳正乾譯; 李慕華譯 |
|
1992-06 |
詮釋的聲音:質的研究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 |
Daniel J. Walsh; 陳正乾譯; 李慕華譯 |
|
2009-12 |
話說2009年7月的實習:我對師培機構非師培實習的省思 |
盧雯月 |
|
2002-06 |
該不該推動幼兒園全面教英語政策﹖ |
林佩蓉 |
|
2000 |
認識氣質 |
王珮玲 |
|
2009 |
語意部件與識字能力對成人與國小五年級孩童中文字 |
洪國鈞; 陳修元; 李姝慧; 周泰立 |
|
2010-09 |
語意部件與關聯強度對成人與國小五年級孩童漢字語意處理效應的差異 |
洪國鈞; 李姝慧; 陳修元; 周泰立 |
|
2014-03 |
語意關聯與類別語意關係對兒童中文語意發展影響的縱貫式研究 |
翁巧涵; 陳修元; 周泰立 |
|
2003-10 |
語文教學的困境與省思 |
幸曼玲 |
|
1990-06 |
說故事比賽 |
陳玉梅 |
|
1985-04 |
談學前見童創造力的發展 |
倪鳴香 |
|
1983-12 |
談幼兒教育問題 |
廖鳳瑞 |
|
1988-02 |
談幼兒的語言障礙與教育補救 |
林貴美 |
|
1994 |
談幼兒評量輔導 |
王珮玲 |
|
1985-05 |
談幼兒該不該學習寫字和注音符號 |
陳青青 |
|
1996-03 |
談角落教學 |
陳正乾 |
|
1996-06 |
「談角落教學」續篇--教師的角色是什麼﹖ |
陳正乾 |
|
1985-05 |
談談幼稚教育上的實際問題 |
余柏玉 |
|
1992-06 |
請給我成長的機會一記一位感覺統合失調的小孩 |
王慧嫻 |
|
2003 |
論台灣幼兒教育券政策 |
邱志鵬; 巫永森 |
|
2007 |
論幼兒園教保專業人員資格及培育管道之整合機制:以師資培育法為架構 |
邱志鵬; 謝友文; 陳芳玲; 曹萱 |
|
1999 |
論臺灣幼稚園及托兒所跨世紀的定位問題 -1- |
邱志鵬 |
|
1999 |
論臺灣幼稚園及托兒所跨世紀的定位問題 -2- |
邱志鵬 |
|
1999 |
論臺灣幼稚園及托兒所跨世紀的定位問題 -3- |
邱志鵬 |
|
1999 |
論臺灣幼稚園及托兒所跨世紀的定位問題 -4- |
邱志鵬 |
|
2009-10 |
論葛哈.利希特(Gerhard Richter)繪畫中的「模糊」美學洞察 |
譚力新 |
|
2004-03 |
論韓國幼教師資培育狀況 |
李良熙 |
|
1996 |
諮商中對案主的評估 |
張英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