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
Young children's trust beliefs in peers:The relations to child characteristics and peer interactive behaviors |
Chin, Jui-Chih; 金瑞芝 |
|
2012 |
Young children’s peer experiences: The impact of gender composition and group size of peer context |
Chin, Jui-Chih; 金瑞芝 |
|
2006 |
Young children’s peer scaffolding practices in a computer-supported writing project |
Chung, Y.; 鍾雅惠 |
|
2007 |
Young Children’s perspectives on peer collaboration in a computer-supported writing project |
Chung, Y.; 鍾雅惠 |
|
2009 |
一位幼兒教師的生涯轉換之旅 |
顏純昕; 陳銀螢 |
|
2008 |
一位幼教教師教學檔案建立歷程之行動研究 |
王珮玲; 黃淑惠 |
|
2008 |
一位發展遲緩兒母親教養經驗改變歷程之研究 |
林惠玲; 張英熙 |
|
2011 |
一位遲緩兒父親復原力之研究 |
李秀卿; 張英熙 |
|
2006 |
一個兩歲男童對童書的初體驗:探究一個南台灣鄉下幼兒的家庭共讀經驗 |
吳莉榛; 盧雯月 |
|
2009 |
不同文化背景之新住民家庭中四-八歲子女語言學習能力發展之研究 |
林佩蓉; 張顯達 |
|
2009 |
不同結構記敘文文本的摘要策略:以現行中年級國語教科書來探討 |
張純; 幸曼玲; 陳欣希 |
|
2008 |
不要問未來孩子能為我們做什麼,問我們現在能為孩子做什麼--兒童照顧服務制度公共化之初探:以居家保母為例 |
邱志鵬 |
|
1994 |
世田谷區立中町國小附設幼稚園 |
王珮玲; 麥菁; 孫世珍; 李慧雲; 柯谷蘭 |
|
2007 |
世界幼兒課程的趨勢與我國幼兒課程的展望 |
幸曼玲 |
|
2020 |
中大班幼兒在中文簡單選字測驗表現之錯誤類型分析 |
許琳翊; 陳修元; 張鑑如 |
|
2008 |
二歲半到五足歲幼兒畫人歷程之研究 |
王珮玲; 彭慧芬 |
|
2009 |
二至六歲幼兒社會能力發展之探究 |
金瑞芝 |
|
1999-05-29 |
人性化小班教學 |
徐世瑜 |
|
2006 |
他山之石—少子化政策下日本幼教政策的啟示 |
林佩蓉 |
|
2007 |
以師資培育法為架構論幼兒園教保人員整合之可能取徑 |
邱志鵬 |
|
2015 |
以認知衝突作為教學策略之案例分享 |
蕭美華 |
|
1997 |
使用算則的不良影響 |
幸曼玲 |
|
2010 |
兒照法之社區互助式教保服務的可能建構 |
邱志鵬 |
|
2010 |
兒童情緒表達規則之理解、家庭情緒氣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
王珮玲; 劉秀娟; 陳世杰 |
|
1993 |
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相關之研究 |
王珮玲 |
|
2010 |
兒童社會化歷程與國小「生活」課程 |
幸曼玲 |
|
2010 |
兒童社會化歷程與國小生活課程 |
幸曼玲 |
|
2012 |
全球在地化觀點的「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 |
周于佩; 幸曼玲; 李昭明; 李碧玲 |
|
2021 |
兩歲專班教保員生活教育中的信念與實踐 |
黃微; 蘇育令 |
|
2011 |
公民合夥非營利幼兒園委外機制之建構-- 如何確保教保服務品質 |
陳淑琦 |
|
2010-05-29 |
公立托兒所的美麗與蛻變 |
陳娟娟 |
 |
2009 |
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幼兒自我概念及床創造力之效果 |
王珮玲; 葉玉環; 葉玉珠 |
|
1999-12-08 |
卓越‧ 前瞻‧ 團隊 台北市立師院實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 |
盧美貴; 陳勤妹; 方慧琴 |
|
2010 |
博物館導覽員導覽幼兒之初探 |
葉亞琪; 張瀞心; 李宜霈; 劉津瑋; 李翊琳; 盧雯月 |
|
2007 |
受歡迎與被拒絕幼兒自我知覺和同儕知覺之比較研究 |
王珮玲; 楊婷雅 |
|
1994 |
台北市幼稚園與國小低年級教學銜接研究–實驗班與普通班認知能力與人格適應之比較研究 |
王珮玲; 盧美貴 |
|
2001-10 |
台灣兒童對漢語同音字理解的發展 |
陳修元 |
|
2011 |
台灣幼兒園空間規劃常見之問題分析 |
林佩蓉 |
|
2018 |
台灣幼兒教育現況 |
陳正乾 |
|
2008 |
台灣的幼兒園課程大綱 |
幸曼玲 |
|
2010-05-29 |
同儕學習與對話:當我也是公托公幼的輔導老師 |
陳淑琦 |
|
2010-05-30 |
「吼,輔導咧!」~卸下專家外衣的輔導者自我敘說 |
金群豪 |
|
2002 |
唱不停的離合—一個女性單親家庭的敘說分析 |
林佩蓉; 賴美言 |
|
2015 |
單親幼兒 |
盧雯月 |
|
2011 |
四個月嬰兒對陌生刺激的動作情感反應 |
王珮玲; 胡中凡; 彭欣怡; 江姿頤 |
|
2011 |
四個月嬰兒氣質之初探 |
王珮玲; 劉昆彥; 陳俐君; 卓曉婷; 黃莉婷 |
|
2012 |
四個月高低反應嬰兒的氣質差異 |
王珮玲; 胡中凡 |
|
2010-05-30 |
回應文一:回應老樹新萌-那綠呀!已悄然成蔭 |
陳娟娟 |
|
2009 |
國小三年級兒童中文語意處理與識字能力的關係 |
翁巧涵; 陳修元; 李姝慧; 周泰立 |
|
2009 |
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推理理解策略之成效研究 |
幸曼玲; 林玟伶; 陳錦蓮; 陳欣希; 張純; 曾秋華; 黃冠達; 陳盈伶; 蘇子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