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 |
10TB關鍵字 |
張晴文; 陳泰松; 黃建宏; 龔卓軍; 許瀞月; 莊偉慈; 周家輝; 賴駿杰; 蘇哲安 |
|
2010-11 |
「80紐約」反英雄文化--「10臺灣」反身的批判策略 |
許瀞月 |
 |
2003-12 |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Developed in Taiwan for Arts and Humanitie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
高震峰; Kao, Cheng-Feng; Wilson, Brent |
|
2005 |
APA出版手冊之適用性:提出一種折衷的文獻引用方法 |
吳宜澄; 王渝欣; Wu, Yi- Cheng; Wang, Yu-Hsin |
|
2001-05 |
APA出版手冊之適用性:提出一種折衷的文獻引用方法 |
吳宜澄; 王渝欣 |
|
2018-09 |
ARTODAY 2018--談繪畫創作的學習 |
張青峰 |
|
2011-06 |
Blog 網路學習社群對大學生藝術通識課程知識建構影響之研究 |
盧姵綺 |
 |
2005-11 |
Community and Art Education:Historical Perspectives |
Mary Ann Stankiewicz; 陳秋瑾 |
|
2007-12 |
The Creative and the Cultural:Invention and Impression in Children's Visual Productions |
Christine Marme Thompson |
|
1999-05-01 |
Grand Plans and Their Subversion: Speculations on the Form and Formlessness of Twenty-first Century Art Education |
Wilson Brent |
|
2006-11 |
Narrative in Hypertext, Interactive Storytelling, and Digital Game |
蕭惠君 |
|
2012-06 |
The Scream 不是吶喊的《尖叫》 |
王德育 |
|
2008-03 |
Shield Making as a Metaphor for Protection and Strength in Brief Art Therapy?The Exploration in the Issues of Ethnic Identity and Self-Concept of a Chinese Immigrant Adolescent |
吳明富; Ming-fu Wu |
|
2012-06 |
The Scream 不是吶喊的《尖叫》 |
王德育 |
|
2009-05 |
WebQuest與傳統教學在視覺藝術教學之比較研究:以國小三年級「反覆形式」單元為例 |
高文謙; 吳宜澄 |
|
2010-05 |
「盾」在短期藝術治療中的運用:中國移民青少年的民族認同和自我概念之個案研究 |
吳明富 |
|
2008-12 |
一個展覽如何成為一個論壇--評「臺灣美術雙年展」與「福興國際雙年展」 |
許瀞月 |
|
2008-12 |
一個展覽如何成為一個論壇--評「臺灣美術雙年展」與「福興國際雙年展」 |
許瀞月 |
|
2007-12 |
「中介」空間與拉黑子的藝術策略 |
許瀞月 |
|
1998-05-01 |
中外色名演進比較研究 |
呂清夫 |
|
2000 |
二十世紀美術教育史的回顧與啟示--「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相關思考 |
蘇振明 |
|
2000-09 |
二十世紀美術教育史的回顧與啟示─「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相關思考 |
蘇振明 |
|
2012-12 |
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實驗研究 |
高震峰; 吳維慈 |
|
2004-08 |
互文,閱讀--「熟悉.陌生:人間閱讀」北美館典藏常設展 |
許瀞月 |
|
2013-07 |
人體的圖像性 |
林子龍 |
 |
2008-10 |
做為社會文化行動的藝術--評2008臺北雙年展 |
許瀞月 |
|
2008-10 |
做為社會文化行動的藝術--評2008臺北雙年展 |
許瀞月 |
|
2004-11-01 |
傅狷夫對臺灣戰後「官辦美展」評審影響力之研究--以「全省美展」與「全國美展」為例 |
林振莖 |
|
1994-10 |
傳統與形變系列(六) |
李美蓉 |
|
1993-11 |
傳統與變形系列 |
李美蓉 |
|
1993-09 |
傳統與變形系列 |
李美蓉 |
|
1993-12 |
傳統與變形系列三 |
李美蓉 |
|
2020-12 |
光雕投影營造立體感之視覺策略 |
曾靖越 |
|
2012-07 |
兒童醫事藝術治療 |
吳明富 |
|
2009-11 |
內創與外應:臺灣現代書藝的兩大課題--從臺北當代藝術館「無中生有」特展談起 |
蘇振明 |
 |
2001-05-01 |
全盲兒童與青少年對單一立體模型與部份遮蓋模型的描繪:視覺在空間表現發展之角色 |
伊彬; 徐春江 |
|
2007-05 |
八里‧巴黎--從顏水龍的《淡水晨曦》論日本殖民地時期臺灣畫家對巴黎的縈思夢繫 |
王德育 |
|
2021-07 |
公民科學與創客運動:空氣盒子計畫的案例探討 |
曾靖越 |
|
1994 |
別讓美術館變成大型文化中心 |
王德育 |
|
2001-06 |
力與美的結晶--五十五屆全省美展版畫類評審感言 |
林雪卿 |
|
2013-12 |
功能茶包裝之標示色彩研究 |
蕭惠君 |
|
2013-12 |
功能茶包裝之標示色彩研究 |
蕭惠君 |
|
1999 |
加強鑑賞教育--提昇國民美感素養 |
蘇振明 |
|
1999-04 |
加強鑑賞教育-提昇國民美感素養 |
蘇振明 |
|
2000-07 |
十青版畫會與臺灣現代版畫藝術之發展 |
林雪卿 |
|
2000-07 |
十青版畫會與臺灣現代版畫藝術之發展 |
林雪卿 |
|
1998-05-01 |
博物館「美術」館與畫廊的互動 |
黃光男 |
|
2001-09 |
反文化到藝術主流之一--紐約塗鴉藝術 |
李美蓉 |
|
1995 |
台灣地區國民小學版畫教學實況調查研究 |
林雪卿 |
|
2003 |
台灣藝術與人文統整課程:問題與前景 |
高震峰; Brent Wilson; 布蘭特‧威爾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