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 |
審美意識賦予大學社會責任效能之機轉--以《食農美學跨域課程》為例 |
王玫; 梁才發; Wang, Mei; Liang, Tsai-fa |
 |
2022-12 |
尼加拉瓜地方文創與工藝產業發展--以臺灣合作計畫為例 |
孫瑋穜 |
 |
2016-12 |
崇高的清醒夢--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探析 |
陳宣諭 |
 |
2015-06 |
從人權角度談<社會秩序維護法>之定位 |
黎淑慧 |
 |
2015-12 |
從出土材料看南朝繪畫―以劉宋元嘉二年石刻畫像與敦煌本《瑞應圖》為中心 |
王菡薇 |
 |
2015-01 |
從德沃金建構詮釋觀點論國家紀念行為-以中正紀念堂與台灣民主紀念館更名事件的法律爭議為例 |
黃志堅 |
 |
2022-12 |
思辨與跨域:大學國文「愛情主題」的多元文本 |
林盈翔 |
 |
2021-12 |
意識之於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課程的倫理議題探究與反思價值素養 |
陳康芬; Chen, Kang-fen |
 |
2015-12 |
應用ARCS動機模式於App漢字遊戲創作──以漢字遊~動物篇~為例 |
柯智翔; 曹筱玥 |
 |
2015-06 |
我國大學自治之探討:以學術自由分析為例 |
劉性仁 |
 |
2021-12 |
戲劇治療與表演藝術教育之實踐 |
馬薇茜; Ma, Wei-chien |
 |
2022-12 |
敘事×場域×行銷:中文實用語文的跨域教學策略與成效 |
張晏菁 |
 |
2022-12 |
教學治具應用於古典小說教學研究 |
林明昌 |
 |
2016-12 |
數位時代全球化表演藝術實踐美學:從數位媒體探究臺灣地區快閃行動內涵 |
桑慧芬 |
 |
2022-12 |
數位科技與青年世代的教學方案--以國際體育事務人才培訓為例 |
林慧君 |
 |
2022-12 |
數學通識課程之開發原則初探 |
蘇意雯 |
 |
2020-12 |
文化地景概念初探 |
李婉宗; 陳其澎; Lee, Wan-chung; Chen, Chie-peng |
 |
2015-01 |
李白詩中「龍象」意涵探析─以〈贈宣州靈源寺沖濬公〉為例 |
陳宣諭 |
 |
2023-12 |
《束草集》中的日本願文初探 |
李映瑾; Lee, Ying-Chin |
 |
2015-12 |
歷史與傳說中的琢玉名匠-陸子剛 |
葉威伸 |
 |
2015-06 |
民初書畫市場中的作偽行為 |
陶小軍 |
 |
2022-12 |
法、稅與證券交易:當沖降稅的教學案設計 |
鄭明德 |
 |
2015-01 |
流動的教室:以生命經驗為文本的課程設計 |
向鴻全 |
 |
2017-12 |
消費公民權理念探討與實踐--於通識教學上以世界咖啡館進行實踐體驗 |
廖世机; 廖世机; Liao, Shih-chi; Liao, Shih-chin |
 |
2018-12 |
『為死者言、為生者權』:臺灣鑑識科學歷史 探索與推廣教育 |
李承龍;李文傑;王明志;聶勝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