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 |
小詩的美學詮釋 |
余崇生 |
|
2004-09 |
尚仲賢《洞庭湖柳毅傳書》雜據研究 |
陳盈真 |
|
2004-09 |
屈原作品中合韻與通韻之現象 |
王書敏 |
|
2003-06 |
屈萬里先生之學術成就及對中國圖書館事業之貢獻 |
劉兆祐 |
|
2001-05 |
展開過程揭示規律——試探九年一貫本國語文統整教學的實施 |
馮永敏 |
|
2001 |
展開過程揭示規律——試探九年一貫本國語文統整教學的實施 |
馮永敏 |
|
2001-09 |
山水高格,明月襟懷-談黃庭堅詞 |
陳仕侗 |
|
2002-06 |
「岳陽樓記」「吾誰與歸」的句解 |
何永清 |
|
2019 |
崔成宗先生的治學方法──以《郭尚先書法學研究》為例 |
郭晉銓 |
|
1999 |
巴黎所藏P2901敦煌卷子反切問題再探 |
葉鍵得 |
|
1999-03 |
巴黎所藏P2901敦煌卷子反切問題再探 |
葉鍵得 |
|
1996-05-01 |
師範學院兒童文學課程的新途徑:整合多種媒體兒童文學的理論、欣賞、創作及應用 |
趙涵華 |
|
1996-02 |
師範院校國音教學芻議 |
譚錦家 |
|
1996-03 |
師院寫字教學淺談 |
譚錦家 |
|
1999-06 |
席慕蓉及其詩作 |
余秋緩 |
|
2002-06-01 |
帶得走的閩南語教學 |
陳光憲 |
|
2001-09 |
康有為書學思想之研究 |
劉鑒毅 |
|
2008-12 |
「引」字新探 |
吳俊德 |
|
2008 |
「引」字新探 |
吳俊德 |
|
2019-03 |
弘一法師的對聯探驪 |
何永清 |
|
1986-06 |
「弟子職」研究:中國第一部「兒童教育」的專著 |
馮永敏 |
|
2000-06-01 |
張即之及其書藝 |
施隆民 |
|
1999-06 |
張愛玲的女性描寫-從《傾城之戀》一書談起 |
廖燕燕 |
|
1999-06 |
張系國及其長篇小說《棋王》研究 |
張佳珍 |
|
2004-09 |
張載〈西銘〉中的仁學觀 |
吳美如 |
|
2000-06 |
張金吳編《詒經堂續經解》的內容及其學術價值 |
林慶彰 |
|
2012-02 |
「形象化擬物法」的造句探微 |
何永清 |
|
1997-04 |
形象各異 性格有別--談散文中父親形象 |
馮永敏 |
|
1997-02 |
形象各異,性格有別--談散文中父親形象 |
馮永敏 |
|
1995-05-01 |
徐世榮「古漢語反訓集釋」述評 |
葉鍵得 |
|
2008-06 |
「徐噴以煙」是倒裝的句子? |
何永清 |
|
2007 |
徘徊在聖凡之間-《全臺賦》中鸞生文化研究 |
梁淑媛 |
|
2015-03 |
從R. Mayer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探討教師使用「兒童文化館」電子繪本之經驗 |
陳奕璇; 陳昱宏; 林吟霞 |
|
2006-06 |
從《八瓊室金石祛偽》談石刻辨偽的方法 |
吳俊德 |
|
2008 |
從《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提要觀察《四庫全書總目》 的目錄學觀念─以經籍目錄為中心 |
張曉生 |
|
2012 |
從《廣韻》到國語—漢語讀音不規則分化的類型研究 |
張淑萍 |
|
2004-09 |
從《申鑒》荀悅的政治思想 |
駱珮貞 |
|
2006-06 |
從《隸釋》、《隸續》看洪适對隸書的研究 |
吳俊德 |
|
2006-06 |
〈從《隸釋》、《隸續》看洪适對隸書的研究〉 |
吳俊德 |
|
2004 |
從「精緻的年代」看張繼高先生散文的修辭 |
何永清 |
|
2005-03 |
從修辭看大學的校訓 |
何永清 |
|
2006-11 |
從修辭看當代名言 |
何永清 |
|
2003-06 |
從客語詞彙看君子「好」逑 |
刊名: |
|
1999-06 |
從小說到電影試論黃春明之<兒子的大玩偶> |
潘欣蓉 |
|
2010 |
從旖旎、鬼魅到浪漫童話──談兒童豫劇《龍宮奇緣》 |
楊馥菱 |
|
1998 |
從民族、寫實到本土---台灣「鄉土文學」之歷史考察與評析 |
許琇禎 |
|
1998-03 |
從民族、寫實到本土--臺灣「鄉土文學」之歷史考察與評析 |
許琇禎 |
|
2006-09 |
從民族寫實到本土──台灣「鄉土文學」之歷史考察與評析 |
許琇禎 |
|
2018-07 |
從王羲之到王靜芝 : 帖學傳統中的典範書學體系 =From Wang XiZhi to Wang JingZhi |
郭晉銓 |
|
2012-12 |
從西方浮士德到東方狂魂--跨文化編創之文本比較研究 |
楊馥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