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9130
|
题名: | 公民美學與美感教育 |
作者: | 陳瓊花 |
贡献者: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
关键词: | 公民美學;美感教育;通識教育;日常美學;扎根美學 |
日期: | 2013-07 |
上传时间: | 2013-08-13 13:56:49 (UTC+8) |
出版者: | 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 |
摘要: | 公民美學,是指社會上具行使公民權力與義務的成人,對於「美」妥適性的意識與知能。這個概念包含「自覺性」以及「公共性」兩個層面的意涵,作為社會的公民,有責任和義務去思考如何維護社會環境的美適性,同時也思考如何共同營造大環境的美適性。作為社會一份子,每個公民必須要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以及對於整體社會環境的義務。 美感教育就是教人如何具備敏銳的感官與身心靈,養成良好的品質與習慣,充實審美的知識和實踐的能力。美感教育因為提供學習者體驗美感經驗的方法、機會和環境,能讓學習者不斷地去更新其知覺及感覺,人生充滿新奇和愉悅,得以獲得精神上自我實現的滿足,在提升其生活品質的同時,共同創造美好而良善的社會。將美感教育作為通識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公民具備美學素養的關鍵。 本文從公民美學的釋義開始,其次說明美感教育的意涵,介述Paul Willis等人的「扎根美學(Grounded Aesthetics)」及Yuriko Saito的「日常美學和人工品(Everyday Aesthetics and Artification)」的要旨,並舉實例說明美感教育落實生活之教學取材及策略等相關議題。最後,提出美感教育是培育公民美學的重要途徑,更因為美感教育的本質,在於促進人作為人,能具備良善品質的自我要求與影響,在當前數位科技的時代,應作為通識教育的核心,以普遍培育具備「美感存摺」、能「自由存取」的現代公民。 |
關聯: | 通識學刊,創刊號─藝術教育,P.5-20 |
显示于类别: | [publications] 通識學刊
|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
大小 | 格式 | 浏览次数 |
1-2.pdf | 1679Kb | Adobe PDF | 853 | 检视/开启 |
|
在uTaipei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