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6470
|
题名: | 兒童文化中的成人行為模式 |
作者: | 許靜茹 |
贡献者: | 臺北縣大同國小幼教師 |
日期: | 2004-12 |
上传时间: | 2012-07-19 14:55:11 (UTC+8) |
出版者: |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研究中心 |
摘要: | 班級中的兒童將學習生活中成人世界的社會習俗、大眾媒體所建構的社會知識,與
班級成員、玩具互動的社會經驗,形成共識、語言、規則,就是班級中的「兒童文化」。
Bandura 的社會學習論,認為兒童會模仿成人的行為,因兒童的注意點、與成人互動不
同,形成兒童不同內在知識與表現出不同的行為。Neil Postman(1982)認為傳播科技
的發展讓西方童年概念日漸消失,在語言、衣著、遊戲、品味、興趣、社會活動傾向…
等方面,兒童行為的表現與成人日趨一致,兒童與成人的分野日漸模糊。本文以觀察兒
童們在娃娃家與積木角的自由互動繕寫成故事,以「兒童行為」、「模仿的成人行為」、「成
人行為的意義」與「兒童行為的詮釋」四個項目將故事結構化,歸納出兒童文化中有成
人行為模式,兒童以自己的意義詮釋模仿的行為、兒童世界被成人影響, 成人與兒童
的分野日漸模糊。將觀察資料以故事結構化,幫助老師掌握兒童文化重要的意義、背景
脈絡與影響因素三點結論,建議成人必須瞭解到成人與兒童對行為的詮釋是不同的,省
思自己的行為,表現出合宜的身教與言教。 |
關聯: | 兒童發展與教育 第二期 頁59-70 |
显示于类别: | [Publications] 兒童發展與教育
|
在uTaipei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