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914/17082 (11%)
造訪人次 : 3908844      線上人數 : 61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4024


    題名: 質性研究中引出結論的技術
    作者: 張芬芬
    貢獻者: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關鍵詞: 質性研究
    質的研究
    資料分析
    資料詮釋
    日期: 2002-12
    上傳時間: 2011-03-24 10:27:45 (UTC+8)
    出版者: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
    摘要: 究竟要怎樣由質性資料中引出結論?這涉及資料的詮釋,詮釋就是創塑意義。詮釋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技術。筆者認為僅強調詮釋的藝術,無法舒緩研究新手們「無跡可尋」之苦,為此本文介紹了M.B. Miles與A. M. Huberman提出的十三種技術,用來為質性資料創塑意義,從而形成初步的研究結論;這些初步的結論還需要再運用技術去確認,才成為正式的結論。本文因限於篇幅,先介紹結論引出的技術,以後再另文說明確認的技術。
    這些引出結論的技術包括(1)尋找主旨;(2)看出狀似合理的東西;(3)彙集;(4)譬喻;(5)計算次數;(6)作對照與比較;(7)分解變項;(8)把個殊納入普遍中;(9)提煉出因素;(10)注意變項間的關係;(11)找出中介變項;(12)建立一個合理的事件鍊;(13)創造在概念上/理論上的一致性。這些技術可幫助研究者達到質性研究的兩種目的:初階目的描述、進階目的解釋;而前七項技術主要為達成描述的目的,後六項則有助於達成解釋的目的。本文除說明這些技術的運用原則外,也盡力舉例說明,以期幫助研究新手們應用這些技術。
    關聯: 初等教育學刊
    13期
    頁79-127
    顯示於類別:[學習媒材設計學系(含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