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8435
|
题名: | 論《二拍》故事〈轉運漢遇巧洞庭紅波斯胡指破鼉龍殼〉之改編 |
作者: | 傅含章 |
贡献者: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关键词: | 二拍;凌濛初;商業、明代商人;改編;Er-Pai;Meng-chu Ling;business;Ming dynasty merchants;adaptation |
日期: | 2022-12 |
上传时间: | 2023-04-10 15:14:36 (UTC+8) |
出版者: | 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 |
摘要: | 我國古代小說發展至宋代,在說話技藝的基礎上促成了白話小說的興起、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的分流,自此也開啟了白話小說對文言小說的改編。明代以後,兩者已達到密切結合、相互汲取營養、促進彼此發展的程度。所謂改編,意指作家重新詮釋作品,或甚至謬離作品原義,無論有意或無意,這種改編往往開發了作品的社會適應力,而得以延續傳遞而存活;亦即在改編的過程中,文學作品被不同讀者出於自身需要加以利用,從而令主題改變,並加入時代元素,將前文本作為創作的藍本之一進行改編,為後文本帶來全新面貌。若以此觀點來審視明代凌濛初《二拍》的改編,不少篇目都符合此現象,亦即許多故事內容雖取材自原作,但已跳脫原作的立意和主題,成為反映明代社會背景的新作。本文首先比較新作對原作的改編有哪些層面,其次凸顯新作改編後的差異性,最後再爬梳文學作品承衍的時代變化。為求集中論述焦點,本文僅取《二拍》中的〈轉運漢遇巧洞庭紅 波斯胡指破鼉龍殼〉故事為例,其正話的藍本前有唐皇甫氏《原化記.魏生》,後有明周元暐的《涇林續記.蘇和》,三者的差異主要包含故事內容、角色塑造和主題思想,而在文本差異性的背後,展現的正是時代變遷下的社會縮影、作家立意和讀者喜好。 |
關聯: | 臺北市立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類,第53卷第2期,頁1-24 |
显示于类别: | [研究發展處] 臺北立大學學報 (44卷2期-)
|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
描述 |
大小 | 格式 | 浏览次数 |
53-2-1.pdf | | 1800Kb | Adobe PDF | 882 | 检视/开启 |
|
在uTaipei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