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2477/17084 (14%)
造訪人次 : 2643287      線上人數 : 80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2474


    題名: 電子民主中的認知變遷:台灣民眾理解的電子化政府
    作者: 李明穎
    貢獻者: 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關鍵詞: 電子民主;電子化政府;認知;變遷;公共參與
    日期: 2008-12-06
    上傳時間: 2014-08-13 10:16:32 (UTC+8)
    出版者: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
    摘要: 隨著資訊傳播科技(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ies)的發展與盛行,改變了政治運作的過程,以及政府與公民之間互動關係。電子化政府(e-government)的設計施行,不只成為民眾與政府溝通的橋梁,更提供了民眾參與公共事務與政府決策的機會,具有實踐電子民主(e-democracy)的潛能。台灣自從1997年提出電子化政府的計畫後,屢獲國際機構多次的評比佳績。過去十年間,政府極力地推廣電子化政府的資訊公開、申辦服務與公民參與的三大運作機制,然而,民眾對於電子化政府的認知變遷為何?他們對於電子化政府的認知變化,是否造成民主的質變?回顧台灣在發展電子化政府的歷程,政府對於電子化政府的治理,採取「管理模式」的行政服務導向,強化公民即顧客的思維,只是停留在技術與工具層次,反而忽略了電子化政府的公共性。民眾也不過把電子化政府是為網路上眾多網站之一,只是經營者從一般的企業或個然換成了政府而已。他們使用電子化政府的意願,還是環繞在操作介面的可用性與易用性。經過十年,民眾的使用行為依然停留在瀏覽或蒐集資料的初步層次。電子化民主能否產生,不能單靠民眾對科技暨面性的可/易用性認知而已,民眾與政府對電子化政府的主觀心態與意願,在加上相關政策與資源等情境脈絡(Context)的配合,才能有機會利用電子化政府實踐電子民主。若想利用電子化政府來造成民主的質變,應從情境脈絡的角度思考,改善數位落差,並設法建立政治效能,不能沉溺在追求使用技術與工具的完美而已。
    關聯: 數位化時代的公民社會與公共治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2008-12-7
    顯示於類別:[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 會議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