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
從第十一屆卡塞爾(Kassel)文件展看藝術?看政治? |
陳美媛 |
|
2005 |
大眾文化與當代藝術:探索李奇登斯坦(Lichtenstein)的漫畫題材 |
李佳芬 |
|
2005 |
「走進」博物館的大地藝術─談理查隆(Richard Long)的創作現象 |
許培怡 |
|
2005 |
真誠的享樂主義者:馬諦斯(Henri Matisse)的剪貼畫(papier colle') |
曾義璋 |
|
2005 |
追求藝術生活的均衡─探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的純粹造形 |
謝侑佳 |
|
2005 |
人性拼圖與轉化的風景──以生命札記記錄美感的奧地利藝術家法蘭茨‧莫屈尼(Franz Motschning) |
王志宏 |
|
2005 |
科學與藝術的混合體─談「歐普(Op Art)藝術」與「視覺神經及大腦視覺皮質區」的相對應關係 |
張世瑒 |
|
2005 |
電子媒體與藝術之結合─論白南準(Nam June Paik,1932~)之裝置藝術 |
陳玫君 |
|
2005 |
以身、心、靈揮灑來創作的藝術─探帕洛克(Jackson Pollock)的自動滴灑技法 |
王志宏 |
|
2005 |
後現代(Postmodernism)烏托邦─談電影《駭客任務》的擬像母體 |
梅璦先 |
|
2005 |
從「上帝之死」到「人之死」談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的「去中心性」 |
葉月桂 |
|
2005 |
藝術走或入魔了嗎?─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倫理之探討 |
許培怡 |
|
2005 |
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反覆影像 |
劉雯娟 |
|
2005 |
窺探黑暗之光:探索喬治‧盧奧(Georges Rouault)作品的表現形式與意涵 |
呂瑛琪 |
|
2005 |
羅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藝術觀與解構理論:以羅森柏格1954-1926的串連繪畫(Combine Paintings)作品為例 |
呂宛蓁 |
|
2005 |
藝術與性別認同:自我存在的探詢之旅~米麗安‧夏皮洛(Miriam Schapiro) |
李佳芬 |
|
2005 |
昆特‧于克(Gunter Uecker)之裝置作品探究 |
陳湘如 |
|
2005 |
「台灣十大歷史人物」之選編: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生的課堂調查為分析場域 |
張弘毅 |
|
2005 |
從海德堡到巴爾迪摩:一位留學德國的美國史家Herbert Baxter Adams |
張弘毅 |
|
2005 |
巴爾迪摩的春天: 賀伯.亞當斯與十九世紀美國史學的發展 |
張弘毅 |
|
2005 |
質性研究資料分析 |
Matthew B. Miles; A. Michael Huberman; 張芬芬譯 |
|
2005 |
波隆那(Bologna)宣言後歐洲國家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機制之發展 |
王保進 |
|
2005 |
標竿取向的高等教育評鑑標準設計之研究 |
王保進 |
|
2005 |
我國知識社會發展之現況與國際比較研究 |
王保進 |
|
2005 |
Glycogen overload by postexercise insulin administration abolished the exercise-induced increase in GLUT4 protein |
Chou, C. H.; Tsai, Y. L.; Hou, C. W.; Lee, H. H.; Chang, W. H.; Lin, T. W.; Hsu, T.H.; Kuo, C. H. |
|
2005 |
教學輔導教師方案的實施與三級制教師分級之規劃構想 |
丁一顧; 張德銳 |
|
2005 |
國民小學教學有困難教師教學輔導策略之研究 |
丁一顧; 張德銳; 林瑜一 |
 |
2005 |
臺北市國民中小學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九十四學年度實施成效評鑑報告 |
丁一顧; 張德銳 |
|
2005 |
中小學校長辦學經驗及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 |
張德銳; 丁一顧; 簡賢昌; 吳順火; 梅瑤芳; 謝雅惠; 張雲龍 |
|
2005 |
國小學童颱風豪雨等天然災害知識及態度調查之研究 |
劉建華; 洪志誠; 許瑛玿 |
|
2005 |
節能與保水戶外教學活動設計-以台大綠房子為例 |
陳淳廉; 洪志誠 |
|
2005 |
2004年冬季台灣寒潮個案的診斷分析:阻塞高壓的影響 |
洪志誠; 賈新興 |
|
2005 |
中藥材品質管制流程追蹤方法之研究 |
洪志誠; 邱奕仁 |
|
2005 |
外銷水果集貨清洗及包裝技術與機械設備開發 |
盛中德; 張永奇; 戴郁樺; 洪志誠; 黃裕益 |
 |
2005 |
台灣地區中長期雨量預報技術之改進與整合 |
陳正達; 洪志誠; 曾仁佑; 鄒治華 |
 |
2005 |
東亞降水年際變化---子計畫二:雲/輻射效應對東亞夏季季風降雨的模擬研究 |
柯文雄; 洪志誠 |
 |
2005 |
建構取向課程設計之探討 |
楊龍立 |
|
2005 |
人權教育議題能力指標重點意涵與教學示例-社會領域與童書閱讀 |
湯梅英 |
|
2005 |
人權教育議題能力指標重點意涵與教學示例 |
湯梅英 |
|
2005 |
人權教育教學活動設計之規劃與實踐 |
湯梅英 |
|
2005 |
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教學活動設計-童書繪本 |
湯梅英 主編 |
|
2005 |
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教學活動設計-社會領域 |
湯梅英 主編 |
|
2005 |
重大議題能力指標重點意涵與教學示例-人權教育議題 |
湯梅英; 李章瑋; 王秀津 |
|
2005 |
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教學活動設計-童書繪本 |
湯梅英 |
|
2005 |
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教學活動設計-社會領域 |
湯梅英 |
|
2005 |
雙冬疏散學園繪卷 : 自臺中雙冬疏散學園至歸還日本 |
石慶得 |
|
2005 |
重讀彌爾論婦女的屈從 |
但昭偉; 簡成熙 |
|
2005 |
邁向以「權利語言與最低要求的道德」為核心的道德教育 |
但昭偉 |
|
2005 |
以最低限度道德為基柢的品德培育 |
但昭偉 |
|
2005 |
科技的發展與道德的不安 |
但昭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