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914/17082 (11%)
造訪人次 : 3942765      線上人數 : 101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8971


    題名: 程明道「公」思想之形成與其在道德實踐上之意義
    作者: 楊宗哲
    關鍵詞: 
    道的實踐
    道德哲學
    程明道
    日期: 2004-09
    上傳時間: 2013-06-17 16:42:29 (UTC+8)
    出版者: 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
    摘要: 宋明理學興起於佛學盛行的隋、唐之後,因此某學說有很大一部分是呼應佛、老的消極出世精神而發。宋明理學不同於佛、老的出世觀念,而積極想要建構人事社會之理。而在儒家的價值觀中,人式社會中最重要的價值則是「道德」。
    然而宋明理學家們想要扭轉世人的價值觀,使其回到對「道德」的重視,則必須回答幾個問題,即「人為什麼要依照道德生活」、「道德理論的依據是甚麼?」以及「人如何判斷外在規範即為道德?」。而以上幾個問題都可歸納於「道德如何可能?」這一個大問題之中。而本文認為這即是程明道所想要解決的「基源問題」。
    明道的「公」思想則大部份針對此問題而發,意圖說明道德行為的依據及可能性。明道將其道德哲學的根據建立在其對形上本體「誠」的體認中,因為「誠體」是至善的,因此由此本體所生之萬物皆應該是善的。這是明道道德哲學的基本思維。然而問題是如何證明?是故注意明道面對形上本體的態度,就是瞭解他解決道德實踐如何可能的關鍵點。而這些態度則展現在他論述「公」的思想之中。簡單的說,明道的「公」心就是「心性的明覺」,他以「明覺」取代「理智」,作為體會形上本體的態度與方法。而本文認為只有通過這樣的方法才能避免理智推論的相對性,並真正有效的說明「道德實踐如何可能?」的問題。
    關聯: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研究生學刊,第四期(上),p.31-54
    顯示於類別:[中國語文學系]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