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8533
|
Title: | 三角湧老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Authors: | 江倩姿;陳韋如;柯俐安 |
Keywords: | 三角湧 建築風格 空間結構 歷史發展 |
Date: | 2008-11-28 |
Issue Date: | 2013-05-22 09:15:02 (UTC+8) |
Abstract: | 城市起源於人與人見面、聚集、交流、互助的需求。自然地就成為社會融合、維護共同價值的溫床,也成為人際競爭,思潮激盪,開創新契機,新境界的文明搖籃。名城,都會有名街。歷久不衰的名街。這些名街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他們都連續著都市中重要的公共功能或集體象徵,他們都具有令人記憶深刻的特殊意象。一般人提到「街」這個字,例如貴陽街、華西街等,都是作「道路」來理解,指的是地面上比「路」略小的交通動線。而名街的形成原因主要為傳統市集的形成,港口的興起、內陸市鎮的崛起與地方造街活動四個主要原因。而台灣北部因為水運、港口的發展,帶動了許多城鎮的興起。但也因為河流的淤積與交通形式的改變,老城鎮的光芒逐漸淡去。今日的大稻埕、湖口、九份、三峽不再是昔日重要的商業街,但卻留下優美的建築與土地的歷史。本研究範圍以台北縣三峽鎮民權街為研究對象,三峽舊名三角湧,又稱三角躅,是由大漢溪、三峽溪、橫溪在此匯流,地形略呈三角形而得名。而民權街原名三角湧街,為三峽早期的市集中心;日治時期,積極建設三峽造就了獨特的建築風格,因為巴洛克式建築特色使得民權街成為三峽的名街。本研究目的主要為了解三峽鎮的歷史發展與空間結構並探討民權街的發展過程與建築風格形式,並藉此了解名城與名街間的關係。 |
Relation: | 論文集2008年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史地學術研討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2008-11-28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歷史與地理學系] 會議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
All items in uTaipei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