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7536
|
題名: | 「分」與「量」:朱熹、陳亮倫辯背後的孟、荀觀念及其知識系譜 |
作者: | 周志煌 |
貢獻者: | 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
關鍵詞: | 朱熹 陳亮 分 量 兩 天理人欲 |
日期: | 2012-12 |
上傳時間: | 2013-03-27 10:11:45 (UTC+8) |
出版者: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儒學中心 |
摘要: | 朱熹(1130-1200)與陳亮(1143-1194)在南宋時期的論辯,其牽涉的觀念範疇包括:「天理」與「人欲」、「義」與「利」、「王」與「霸」等思想課題。近來學者討 論二人之爭,多從孟學立場的思維角度著眼,不論是在義利關係的先後次序,或者王 霸「同質」或「異質」關係的詮釋,大都將這些議題繫之於君王之「心」的探索,也 就是將「義」、「王道」連接到天理、道心、公心;將「利」、「霸道」接榫到人欲、人 心、私心來談。相較於探索君王之「心」這樣的孟學詮釋進路,荀學對於人欲的正視 (性惡),以及荀學所涉及的知識及心性課題,例如欲、義、群、分、量、公、私…… 等等話語(discourse),在處理朱熹與陳亮的爭辯及相關意義解讀中,往往是缺席的。 若更進一步來看,孟、荀思想的比較常被後人激化為思想的兩端,諸如義╱利、王╱ 霸等課題,但若細究而言,宋代理學家或所謂功利主義學派在談論這些問題當中,是 否只踩在孟或荀的思想兩端尖銳的對立?還是游移擺盪在兩者之間,隨著這些思想觀 念取「量」的多寡,呈現著思想流動變化的情形? 本文即嘗試以「分」與「量」這兩個觀念字,在朱、陳論辯當中的取樣內容及其 意涵,以及兩位思想家在其他相關著作言談中,對於這兩個觀念的詮釋,試著勾勒孟、 荀二家思想在宋代學術思想史上,提供了什麼樣的觀念氛圍?以及其相關論域如何展 開,並就此分析的結果,希冀能將荀學放在宋代思想史上,揭示其作為諸多學者「支 援意識」(subsidiary awareness)背後所能呈顯的意義。 |
關聯: | 儒學研究論叢,第五輯,p.77-98 |
顯示於類別: | [人文藝術學院] 儒學研究論叢
|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