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versity of Taipei:Item 987654321/752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3313/17059 (19%)
造訪人次 : 532668      線上人數 : 36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7522


    題名: 啖、趙、陸三家疑經與考辨學風之繼承與影響
    作者: 陳玫玲
    貢獻者: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班
    關鍵詞: 春秋
    啖助
    趙匡
    陸淳
    辨偽
    日期: 2011-12
    上傳時間: 2013-03-27 10:11:27 (UTC+8)
    出版者: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儒學中心
    摘要: 疑經興起於中唐啖助(724-770)、趙匡與陸淳(?-805),至北宋景祐年間大為發展,
    並於慶曆年間漸成風氣,一直延續到南宋後期深刻影響到後世。《春秋辯義》一書中,
    提出了啖、趙氏為《春秋》學的第四變。他們關注的重點在《春秋》三傳的短長、力破
    前代固守家法的專門之學,希望能恢復聖人的義理原貌。主要的內容是懷疑前人公認的
    經書作者、懷疑經書的真實性與完整性,表現了「尊經崇聖」經學的時代性。經學包含
    兩的部份,一是文獻學部份,除基本的文字、訓詁、音韻等方面,並包含了校勘、考證、
    辨偽範圍;另一部分則是經學的義理之學,古人治經的目的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
    之變」,探求聖人的微言大義。疑經正是經學的產物,以辨偽、考據、校勘當作手段,
    作為文獻依據來支持其義理的結論。
    啖助等人對於《春秋》經的懷疑與考辨的發展,起源於對漢唐以來的《春秋》三傳
    的傳注之學不能深明經旨的質疑。懷疑的內容有對於《三傳》作者的真實性、破除日月
    之例、破除褒貶之說、辨別常事不書觀點、辨別三傳之誤說,這是在解經的過程中產生
    了懷疑性,提出了恢復《春秋經》的古義。也就是針對著作本身原始完整性的考辨,這
    些的學術風潮是起因唐代《五經正義》的頒布,致使經學統一化之下,讀書人開始有一
    個省思,三傳是不是可以解《春秋》經的原義,是不是真能闡發孔子的微言大義?在注
    解經文的過程中延伸出一種考辨風氣;一部分傾向於勘正經傳文的脫誤、疏釋經文字
    詞、考證名物制度等的內容,希望能夠疏通文義,另一部分間接牽涉到改經的層面,又
    是與文獻的校勘學領域相關。簡而言之,對經文解釋中有難題,並產生了懷疑,才有改
    經的作法。而改經是以疑經為前提,中間的過程中勢必須與文獻的辨偽與校勘相互結
    合,並以此作為解釋經義的佐証。歷來學者研究啖助等人《春秋》經學的貢獻,只關注
    在義理的闡發有別於前人的論述;對於疑經考異的過程,忽略了以文獻作為佐證的領
    域。這些的論述是影響宋代「經學變古」的關鍵點及後世考證學的影響。本文論述的本
    意,著重在啖助在文獻學尤其是考辨學的貢獻,希望能夠更全面詮釋啖助等人《春秋》
    學的貢獻與影響。
    關聯: 儒學研究論叢,第四輯,p.85-114
    顯示於類別:[人文藝術學院] 儒學研究論叢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