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3600/17059 (21%)
造訪人次 : 428914      線上人數 : 67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9114


    題名: 從擊缽吟看清代臺灣香奩體的發展--以《詩畸》與《竹梅吟社詩鈔》為例
    作者: 余育婷;Yu, Yu-ting
    貢獻者: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
    關鍵詞: 臺灣古典詩;香奩體;擊缽吟;香草美人;Taiwanese classical poetry;Fragrant trousseau style;Jiboyin;The beauty and fragrant grass
    日期: 2019-06
    上傳時間: 2024-03-25 11:51:36 (UTC+8)
    出版者: 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摘要: 擊缽吟在同光時期傳入臺灣,經由唐景崧與蔡啟運的推動,在清末蔚為風潮。透過清代臺灣兩部擊缽吟集──《詩畸》與《竹梅吟社詩鈔》,看到了1895年割臺前的擊缽吟有大量的香奩體,流於遊戲、豔情與社交,無關國計民生,也不反映社會現實。然而,不論時人(如施士洁)或後人(如連橫、魏清德),提及光緒時期唐景崧主導的詩酒風流,幾乎都是正面肯定,對於擊缽吟中大量的香奩體,也同樣視為暗藏志節,不以風花雪月泛泛看待。就在擊缽吟蔚為熱潮之際,臺灣香奩體也順勢發展,到日治時期甚至大放異彩,形成一股令人不能忽視的綺豔詩風。臺灣香奩體的發展與擊缽吟的興起息息相關,當清代臺灣擊缽吟被後人看作是風雅韻事,擊缽吟中的大量香奩體也被視為是抒發忠憤時,清代臺灣香奩體的時代意義也就此顯現──忠憤之情別有寄託,非單純豔情。
    關聯: 北市大語文學報,20期,頁1-16
    顯示於類別:[人文藝術學院] 北市大語文學報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43檢視/開啟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