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 臺灣中華職籃(Chinese Basketball Alliance, CBA)於2000年解散之後,以半職業聯賽超級籃球聯賽(Super Basketball League, SBL)發展十幾年,經歷SBL和東南亞職業聯賽(ASEAN Basketball League, ABL)兩種聯賽賽事共存,而後民間籌組職業聯賽,2020年12月進入SBL和P. LEAGUE+共存的時代。在作質性後設研究擬合理論的過程,反例特例的搜尋是再確認理論信效度的重要環節,而菲律賓職業籃球聯盟之治理競合,打破以美國國家籃球協會(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NBA)分析為主產生的迷思,對職業籃球治理理論探索,乃至臺灣職業籃球或其他職業運動聯盟治理都是極為值得借鑑。本研究採理論驅動的專題綜合,研究所得如下:菲律賓的職業籃球聯賽發展由Philippine Basketball Association(PBA)脫離國際籃球總會(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Basketball, FIBA)體系之後已經近40年,這幾年面對各種聯盟的競爭屹立不搖。菲律賓的職業籃球聯賽PBA相較於美國NBA治理及營運模式上有顯著差異,發展的路徑上也持續面臨其他聯盟的競合,PBA其發展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其中特別值得分析的是1980到2010年與Philippine Basketball League(PBL)的共存,2000年左右與菲律賓Metropolitan Basketball Association(MBA)的競爭,2017年與Maharlika Pilipinas Basketball League(MPBL)的競爭共存。比起委員會或球團會議治理,菲律賓籃球聯盟的治理決策速度相較較快,適合聯盟間競爭的對應。整體看起來普偏需要球隊或聯盟持續虧本經營,治理及營運上需要在外部景氣不好或聯盟下行時,仍能讓球隊投資人或聯盟發起人持續注入資源及贊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