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7086
|
Title: | 世界盃劍道賽得分技術表現之分析 |
Authors: | 陳安寶 |
Keywords: | 技術分析;劍道訓練;劍道技巧 |
Date: | 2017-12 |
Issue Date: | 2019-12-11 09:53:11 (UTC+8) |
Abstract: | 緒論: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世界盃劍道賽優秀選手在攻擊動作中影響得分之各項因素和出現之比例,瞭解打擊技術特性。 方法:由資深劍道教練及國家代表隊優秀選手擔任觀察員。研究信度係以觀察影帶方式使用kappa一致性分析,並輔以記錄研究資料。研究對象為第十四屆在巴西舉行世界盃劍道錦標賽之台灣隊、日本隊與韓國隊等三隊之隊伍。將技術動作歸納為身體位移、打擊部位、打擊密度、劍的打擊方向、打擊技法、打擊動態及對戰勝負等七種向度。利用描述性統計與次數百分比來判定技術之優劣,觀察員所觀察次數以總次數來換算成百分比處理。 結果:一、劍道競賽中較常運用身體位移為正前(55-29%)和原地(35-24%)為主。二、在競賽過程中三隊主要之打擊部位為日本隊著重手部(41%)、面部(47%)。韓國隊著重面部(51%);台灣隊以打擊手部(50%)為主。三、打擊密度都以一段式攻擊為主(日本88%、韓國85%、台灣81%)。四、較常被運用之打擊方向為表側(日本67%、韓國43%、台灣47%)。五、主要之打擊技法以正擊為主(日本61%、韓國37%、台灣37%)。六、競賽過程中各隊選手都運用主動攻擊(日本86%、韓國83%、台灣89%)。七、在分析勝負過程中由統計資料表示出獲勝隊伍與其他隊伍之得分比例判定(日本4%、韓國2%、台灣1%)。 結論:身體位移方面,日本隊以向前正移為主要攻擊方向可更有效掌握攻擊時機;台灣隊則在訓練時可著重在手部與面部平均的攻擊方式;再者打擊密度則以日本隊一段式攻擊為主。 |
Relation: | 運動表現期刊,4卷2期,頁119-128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Department of Martial Arts] Periodical Articles
|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
All items in uTaipei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