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versity of Taipei:Item 987654321/1661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2477/17084 (14%)
造訪人次 : 2645504      線上人數 : 76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6613


    題名: 數位時代全球化表演藝術實踐美學:從數位媒體探究臺灣地區快閃行動內涵
    The Aesthetics of Global Performance Art in the Digital Age: An Investigation on Flash Mobs in Digital News in Taiwan
    作者: 桑慧芬
    貢獻者: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
    關鍵詞: 快閃;數位媒體;美學;行為藝術;全球化;Flash mob;Digital media;Aesthetics;Performance art;Globalization
    日期: 2016-12
    上傳時間: 2018-08-13 10:27:03 (UTC+8)
    出版者: 臺北市 : 臺北市立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摘要: €自2003年全球首度出現「快閃」初始概念與實踐原典之後,各地多元實踐獲得許多原典變型的樣態,近年在臺灣各個生活層面也成為能見度很高的詞彙。有視於此,本文透過批判論述分析探究數位媒體文本,以傅柯系譜學方式梳理「快閃」原典中的概念與實踐要件,本文研究者從臺灣地區數位媒體報導中呈現的「快閃」樣貌,發現臺灣在地運用「快閃」的當代社會藝術表現手法。研究設計以谷歌搜尋引擎設定「快閃」為新聞關鍵字,搜尋2015全年至2016年九月國內電子媒體以「快閃」為標題的新聞報導,發現活動主體可分為各級學校與教育機構以外各種團體兩大類。教育機構使用快閃作為校內活動多為教育目的;各種社會團體運用快閃則有多元的目的與訴求。研究者以文本分析法分別探究,深入「快閃」在臺灣地區實踐的各種面貌與內涵。透過媒體文本分析發現「快閃」原典中單純展現無有主張訴求的純粹本質,在臺灣社群中被用作多元目的工具,包括「活動宣傳」、「觀點主張」、「表達關懷」、「弱勢募款」等四大類。有視於此,本文作者提出以後現代思潮之「反大論述」檢視「快閃」行為藝術,臺灣社群中的「快閃」實為藝術表象之下帶有意識形態的社會溝通管道,牽引群眾透過感官接觸義術表現進而注入特定訴求與主張。本文作者據此研究發現,指出「快閃」的藝術社會學面貌,實非大眾一般印象中的瞬時表演活動而已,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足供跨領域相關人文研究進一步探究。
    關聯: 臺北市立大學通識學報 ,第3期,頁79-96
    顯示於類別:[出版品] 通識學報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139檢視/開啟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