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606
|
Title: | 臺灣近代自然書寫中環境意識的探究與未來的可能性 |
Authors: | 鄭世彬 許民陽 |
Contributors: |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 |
Keywords: | 自然書寫 環境意識 |
Date: | 2005-12-01 |
Issue Date: | 2009-07-10 13:37:51 (UTC+8) |
Abstract: |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是人類科技發展的大躍進,文明的擴張在人類歷史上達到了巔峰。二
十世紀則是人類經濟發展、人口成長最快速的年代。但是地球環境也隨之被逐漸破壞,二十一
世紀的來臨,另一股人類對環境破壞、生態保育的反思,形成一股浪潮席捲全球,並且深入擴
及到各個領域學門,自然書寫便是象徵著文學界對這波浪潮最強而有力的呼應。自然書寫隨著
環境意識的覺醒、反思,逐步演化成為多種不同的風貌。
本研究將收集統整臺灣近代的自然書寫作品及其評論,並以西方自然書寫為借鏡與台灣自
然書寫相比較分析,描繪出台灣社會消化並吸收西方國家面對自然的觀念和態度,再加上個別
創作者不同的觀察和體悟,形成了一個又一個新的書寫風貌。因為自然書寫是一種強調「實踐」
精神的文學類型,台灣自然書寫作品中的生態意涵、環境意識,透過每一位自然書寫的作者對
於土地的關懷、文化的保存、環境的意識,試著從台灣自然書寫的發展歷程,尋找未來自然書
寫的幾種可能性。
反思當前的台灣「自然書寫」還存在著一個主要的問題,那就是跟「自然」相關的活動逐
漸有被資本主義的逸樂化傾向與市場法則反過來吞噬的危機。因此我們必須有所堅持,不能讓
將自然「商品化」的消費性價值觀反過頭來主宰了「自然書寫」的發展與前進,我們企盼未來
台灣的自然書寫能秉持:一、結合原住民文學、地方色彩、社區居民意識達到「深層」的環境
教育;二、走向一種結合生物學、生態學、倫理學與文學的新方向;三、從教育著手,奠基於
學習與欣賞,培養下一代環境的素養。
形成一股逐漸改變社會,改變以人類為中心的思維,重新思索人與自然的關係,而這也是
台灣「自然書寫」能發揮喚醒環境意識的珍貴價值。 |
Relation: | 市師環教 第62期 p.34-46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出版品] 市師環教(已停刊)
|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
All items in uTaipei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