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versity of Taipei:Item 987654321/154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922/17135 (11%)
造访人次 : 4517237      在线人数 : 100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546


    题名: 漫談皮亞傑理論的泛文化研究
    作者: 蘇育任
    贡献者: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关键词: 皮亞傑
    泛文化研究
    認知發展
    日期: 1996-12-01
    上传时间: 2009-07-10 10:47:10 (UTC+8)
    摘要: 皮亞傑的研究,主要針對認知作用的發展,他的研究焦點是個體發生(ontogenesis)過程中,個人的認知運作如何發展的問題。他認為人類認知結構的發展過程,是一著一定的次序演進的,每個人都經歷同樣的次序,沒有例外。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在泛文化研究上始終是研究的焦點,旨在檢證他是否具有全球普遍性,同時又有不可變異性。泛文化皮亞傑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具體操作期,與形式操作期兩階段。
    在具體操作期,當前泛文化研究發現:
    (一)即使在同一發展階段,學習不同的概念其次序會有差異。即同一概念發展次序不一定相同。
    (二)施測時,若使用受試者熟悉的教材,或將測驗之操作行動加以解釋或示範,則各文化間幾乎沒有任何差異。
    (三)世界其他各國兒童和歐美兒童相較,其達到具體操作期的年齡,有早有晚,亦有同時的;未受西式教育兒童,其達具體操作期年齡比就學兒童落後數年。
    (四)同一發展階段內的變異是與各文化之環境差異具有關連性。
    而目前在形式操作期,泛文化研究所得結論如下:
    (一)目前已證實不易找到適用於各種文化的實作測驗,以測量受試者的操作能力。
    (二)對受過西式教育的群體,可使用抽象邏輯命題與物理現象,測量其形式操作能力;但對不識字群體,則應採用社會情境中的語言溝通測驗。
    (三)皮亞傑的測驗,所使用的歐洲白人常模,不適於作為標準,而與其他文化的人群相互比較。
    總之,皮亞傑的研究為科學教育的實施,提供了許多具有參考價值的實際資料。但皮亞傑理論的泛文化研究,並未能得到全球普遍性的檢證,素來科教界所進行的許多研究與實驗,大多以歐美所重視的邏輯思考為研究焦點,亦即以西方世界的教育系統或文化為中心,故無法有效的測量我國學生的思考歷程。今後對認知功能與發展的研究,需要採取和我國文化有關聯且又具有靈敏度的構念,實驗所得數據才有信度,也才能類化推廣適用於日常活動中。
    關聯: 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
    第五期
    p.3-16
    显示于类别:[科學教育中心] 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

    文件中的档案:

    没有与此文件相关的档案.



    在uTaipei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