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versity of Taipei:Item 987654321/1509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3600/17059 (21%)
造訪人次 : 395943      線上人數 : 12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5097


    題名: 《馨兒就學記》前一章 : 《兒童修身之感情》的轉譯史
    作者: 陳宏淑
    關鍵詞: 包天笑;三千里;原抱一庵;轉譯史
    日期: 2014-06
    上傳時間: 2015-12-10 20:05:23 (UTC+8)
    摘要: 晚清文人包天笑為教育小說之翻譯家,其翻譯的教育三記膾炙人口,其中尤以《馨兒就學記》最為人所熟知。此書原作為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 (Edmondo de Amicis)的作品,書名原為 Cuore,民國之後夏丏尊譯為《愛的教育》。不過,其實早在《馨兒就學記》問世之前,包天笑翻譯的《兒童修身之感情》便是取自 Cuore書中最長的一篇每月故事。過去的研究者往往以為《兒童修身之感情》是包天笑從日譯本摘譯而來,但經過筆者查證出版資料並詳細比對文本之後,可以確定包天笑並非自行摘譯,而是根據日譯本《三千里》全書翻譯而成,其日譯者為原抱一庵,而原抱一庵的《三千里》與其同年的另一譯作《十二健兒》才是摘譯自 Cuore在美國的第一個英文譯本,譯者為哈普古? (Isabel Florence Hapgood)。本研究經過細讀文本之後,除了確認這段三手翻譯的歷史之外,更進一步分析三位譯者在各自譯作中的翻譯特色,並從中發現包天笑其實不全然如過去研究者所認為的那樣不忠於原作。整體來說,他的譯作會與原作有所差異,主要還是受到日譯本的影響。另外,本研究也提出了影響這段轉譯過程的其他因素,包括出版者文明書局,以林紓為榜樣的文言翻譯,以及晚清時期對「少年中國」與「新世界」的嚮往。最後,本研究以此個案再次肯定文本細讀 (close reading)對翻譯史研究的重要性。
    關聯: 翻譯學研究集刊,17期,頁1-21
    顯示於類別:[英語教學系]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101檢視/開啟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