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914/17082 (11%)
造訪人次 : 3925017      線上人數 : 89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5091


    題名: Language as the Ethical Other: The Spatial/Temporal Loop in The Names
    作者: 張期敏
    關鍵詞: 迪立羅;列維那斯;時間;空間;他者
    日期: 2011-06
    上傳時間: 2015-12-10 20:05:10 (UTC+8)
    摘要: 本文主要探討《名字》中,迪立羅如何凸顯語言成爲倫理的他者。迪立羅並非聚焦在一般的語言或文字上,而是以空間的感受和時間的認知來形塑語言的概念。在這本以不同地景爲書寫特色的小説中,語言的空間面向呼應梅洛龐帝的感受概念-將世界視爲和人們對話的第一語言,這第一語言包含可看見的、可聽到的、及可感受的。然而,在空間中,親身經歷或感受的並非一定是可命名或可訴說的,這些經驗往往超越文字可吸納的範圍,而成爲生活中無法避免和抗拒的他者。《名字》中,這可感受但無法言喻的部份可透過列維那斯的「說」(the saying)進一步了解。「說」不同於「上述」(the said),隱含斷時性(diachrony)的概念,指的是時間的不可通約性,及意義上的無法化約或表達的特質。列維那斯斷時性的概念可以闡釋迪立羅語言中的時空概念,而其中時間的面向是開啟語言爲倫理他者的首要元素。特別的是,在這倫理關係中,也就是在回應語言這個他者時,自我顯得被動、易受影響且不再具有完整的自主性。因此,迪立羅在強調對環境的感官認知的書寫主軸中,呈現時空交錯的感受,同時也牽涉一個相當複雜的語言概念。他用地理的多樣性和無法改變的時間差異來說明語言如何成爲一個不可知且無法觸及的他者。而語言既非工具性的呈現也非一個自我指涉的框架,而是一個倫理的他者,同時賦予自我絕對的被動性(radical passivity)及回應他者的必要性。
    關聯: 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25,頁105-133
    顯示於類別:[英語教學系]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