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versity of Taipei:Item 987654321/1505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3600/17059 (21%)
造訪人次 : 399175      線上人數 : 24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5058


    題名: 垃圾美學--《微物之神》的童年敘事
    作者: 楊麗中
    關鍵詞: 洛依;微物之神;童年敘事;拾荒;辯證圖像;班雅明
    日期: 2011-06
    上傳時間: 2015-12-10 20:04:23 (UTC+8)
    摘要: 在《分析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Everyday Life and Cultur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一
    書中,英國文化研究學者海莫爾(Ben Highmore)曾以「垃圾美學」(trash aesthetics)一詞形
    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唯物歷史論以及獨特的歷史書寫方式。本文嘗試以班雅明所提
    出的垃圾美學觀來探討洛依(Arundhati Roy)的小說《微物之神》(The God of Small Things)。
    本文強調洛依的《微物之神》主要是以一對異卵雙胞胎的童年敘事鋪織南印度複雜交織的後
    殖民史。透過班雅明的唯物歷史論點,包括他處理歷史書寫時關於歷史、拾荒與辯證圖像等
    觀點,文章檢視小說中關於童年、日常事物與歷史的關連,討論小說的童年敘事如何經由「在
    場」與「不在」,「現在」與「過去」,「歷史」與「記憶」的辯證關係,書寫南印度後殖民社
    會多重、瑣碎的另類歷史。論文首先闡釋班雅明的垃圾美學(trash aesthetics),特別是日常生
    活中過時廢棄物與歷史書寫的關係。接著,討論洛依如何在《微物之神》的童年敘事中闡釋
    班雅明所提出的辯證圖像(dialectic image),經由常遭成人忽略的廢棄物和兒童玩具召喚歷史、
    彰顯廢棄物的歷史辯證性。本文主張《微物之神》的童年敘事是宏大歷史裡個人記憶累積與
    感情壓抑的所在,而廢棄物與過時廢棄玩具的敘寫,展現了時間與物質之間微妙的辯證,屯積了置疑、鬆動社會階級的動能,也透露了日常生活的另類歷史經驗
    關聯: 英美文學評論,18,頁71-99
    顯示於類別:[英語教學系]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1309檢視/開啟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