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versity of Taipei:Item 987654321/1230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935/17148 (11%)
造访人次 : 5484449      在线人数 : 42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University of Taipei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期刊論文 >  Item 987654321/12307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2307


    题名: 偏遠國小學校課程實踐脈絡分析:教育促成社會正義之觀點
    作者: 簡良平
    贡献者: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暨碩博士班
    关键词: 學校課程實踐脈絡;弱勢者教育;教育促成社會正義
    日期: 2009-12
    上传时间: 2014-06-13 18:15:30 (UTC+8)
    摘要: 本文主要觀察與批判資源相對缺乏的偏遠小型學校課程實踐脈絡問題,分析學校教學是否展現社會正義之理念,實際促成教育機會均等目標。檢驗的範疇包括偏遠小學承擔之課程政策、學校組織運作、教師教室教學等層面的事實及背後意識形態的意圖。其一,有關偏遠小學承擔之課程政策的問題有:補救教學經費補助的防衛教師性質、鼓勵小校裁併的政策、學校師資編制不穩定,未徹底貫徹社會正義精神;背後的經濟意識形態合法地利用教育資源再分配策略,實質有剝奪弱勢者受教擁有權的意義。其二,小型學校課程轉型政策,課程知識類型迎合中、上階級者的利益,未顧及弱勢學生受益如何,違反過程正義原則,持續維持學校教育中不均等事實。宣稱開放的課程政策背後有階級意識形態支撐,擴大中、上階級教育選擇權,合理稀釋弱勢者需要學校提供更多學習資源的事實,結果反而「排除」弱勢學生於課程實施之外。其三,教室教師教學傳統類型,知識傳遞目標以符合學科訓練、標準測驗、及規訓的德育,較難深入學生自我意識。背後「知識中心」多於「學習者中心」的課程意識形態,難以形成激勵教師投入建構學習策略之教學,實現結果正義之意義。提升偏遠地區弱勢者教育條件,促成教育機會均等之社會正義價值,仍須從批判學校課程實踐脈絡事實及背後意識形態,進行調整與修正各項實際措施。
    關聯: 初等教育學刊,34期,頁1-24
    显示于类别:[教育學系]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没有与此文件相关的档案.



    在uTaipei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