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在探討協跑速度曲線,以及助跑最後5公尺與10公尺速度,對跳遠成績的影響。受試者為台北體育學院,7名男子跳遠專長學生,平均年齡為20.00 ± 1.14歲,體重66.57 ± 4.08公斤,身高176.57 ± 3.26公分,個人最佳跳遠成績7.24 ± 0.37公尺。所有受試者接受以5公尺為間隔的跳遠助跑分段速度測驗,同時記錄其助跳最後三步之步幅及跳遠成績。結果顯示:跳遠助跑各段速度,除起跳前20-25公尺段落外,其餘皆與跳遠成績呈顯著相關(p <.01~.001);助跑速度曲線方面,受試者自開始助跑後,~~逐漸加速,約在起跳板前10-15公尺,達到最高速度,平均為每秒9.69 ± 31公尺,接下來的兩段5公尺之速度,逐漸遞減;助跑倒數第三步至第一步之步幅,平均分別為2.18 ± .21公尺、2.26 ± 19公尺以及2.13 ± 12公尺,與跳遠成績間,並無顯著相關;以助跑最後5公尺速度預測跳遠成績的迴歸方程式為:Y=.633975+.672189X (F=24.26, P<.01),即速度每秒增加0.1公尺時,則跳遠成績將增加6.72公分;以助跑最後10公尺速度預測的迴歸方程式則為:Y=2.110471+.953825X,(F=119.65, P<.01),即速度每秒增加0.1公尺,則跳遠成績將增加9.54公分;以助跑最後10公尺速度所預測的跳遠成績。較以5公尺的預測值更準確。結論:助跑最後階段之速度與跳遠成績間,具有顯著相關,即最後階段速度越快,其跳遠成績將會越好;由於跳遠項目的特性,平時訓練應著重在50公尺左右的速度之能力;有關助跑速度部份,選手於助跑第一步開始至起跳,皆應持續地加速,並在助跑最後階段,達到助跑最高速度;而助跑轉變為起跳之過程,應有快跑-起跳的觀念,同時應避免起跳前10公尺的助跑速度出現下降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