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914/17082 (11%)
造訪人次 : 3959376      線上人數 : 92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10317


    題名: 國小高年級社會性攻擊型學童的社會認知衡鑑之結果分析
    作者: 方惠生;廖鳳池
    關鍵詞: 國小學童;攻擊行為;社會認知;衡鑑
    日期: 2005-09-29
    上傳時間: 2013-12-05 14:19:14 (UTC+8)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國小學童攻擊行為的社會認知歷程及內容。並根據社會認知模式發展適合的衡鑑方法。本研究利用研究者(民89)發展之口語攻擊、肢體衝突及曖昧攻擊等三種人際衝突問題情境,針對各班級所轉介的具有攻擊行為的個案,進行篩選具有「社會性攻擊型」的高年級學童共十人,以臨床性晤談方式進行實際經驗的訪談。研究者以「叢聚分析」方式將資料歸納出類別加以整理,以達研究目的。本研究發現「社會性攻擊型學童」在「選用線索」上,會敘述較多由線索延申導致的經驗,容易「扭曲線索」或延伸「過度認知內容」;在「解釋」上,容易對敵意線索加以扭曲,對其意圖過度解釋,易將事件歸咎於對方「故意的行為」或「因對方因素所引起」;在「情感標示」上,有較多的「內向攻擊的情緒」及「外向攻擊的情緒」。在「同理能力」上,會因其在事件中的角色影響,易察覺到對方「內在負面的情緒狀態」及外在「憤怒的情緒狀態」,或認為對方因報復、攻擊而處於「自我愉悅的情緒狀態」;在「解決方法與考慮後果」上,使用較多複雜的「敵意、不當的方法」;較複雜的「反向後果」。但容易認為「敵意、不當的方法」可以有「獲致解決的後果」,反倒「善意、積極的方法」,不見得一定能解決問題。基於以上結果,本研究針對未來研究方向及諮商實務工作提出建議,以作為參考。
    關聯: 現代教育論壇─我國中小學校輔導與諮商工作的挑戰,國立教育資料館、台北市立師範學院,2005-09-29
    顯示於類別:[教育學院] 現代教育論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uTaipei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如有問題歡迎與系統管理員聯繫
    02-23113040轉2132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